辰乐游戏:为玩家推荐真正好玩的手机游戏!

辰乐游戏 > 百科 > 寻找王×成内容概括?

寻找王×成内容概括?

作者:佚名 来源:辰乐游戏 时间:2023-10-04 09:14:54

寻找王×成

张港

1973年的冬天,冷得邪乎,兴安岭上龙门农场,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含。于是,可怕的鼠疫暴发了。

1月27日夜,狂风打鼓,大雪拍门。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,抬下上海人李志鹏。

李志鹏脸泛了青。高烧的人这个脸色,是真不行了。他要说什么,又发不出声音。他指指我上衣口袋,比画着。我明白了,他是要写字。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,极少用。

李志鹏哆嗦着接笔,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。在手绢上,他费力地写出个“王”,笔就不下水了。我接来笔,用舌头洇了洇,又下水了。他接着写,写得太费力,写了老长时间,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。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:“把这个包——交给这个人——对吗?”

李志鹏点点头,我们几个人连声喊:“一定一定一定。”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,就再也没有睁开。

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。最后陪他的,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。处理完后事,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。

脏兮兮的旧手绢,里面是钞票,35元。皱手绢上的字,歪歪扭扭,第一个是“王”;第三个是“成”;中间这个,有人说是“之”,有人说像“云”,有人分析是“立”。不管怎么说,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×成手上——我们点头了,我们答应过李志鹏。

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,找一个人还不难。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,先从上海人入手,可是,没有王×成。

我们成立了“专案小组”,分工负责,分片包干,拉开大网。然而,还是找不到。

一转眼,上海知青大返城,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。每一个人走时,都对我说“一定一定,一定要找到王×成”。

之后,我与上海书信不断,上海与我书信不断。

一晃,我也离开了农场,也娶着了媳妇。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。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,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。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,一转一搅:“真的不少哩!够织件毛衣哩!”她枕在我的手臂上,日子穷而甜。

儿子降生,特能吃,而他娘没奶。因为钱断了,所以奶粉断了。媳妇先是骂我无能,然后又是骂我无能,最后,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。我狠狠地瞪她,说:“不行!”

我与上海书信不断,上海与我书信不断。可是,那个王×成,就是找不到。

寻找王×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,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,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×成,研究手绢包。

那一年,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:“找到了,在上海,原来的龙门知青。”电话要我带上东西,赶赴沪上。“邮不行吗?”“不行,面当面,物对人,得确认。”

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,我带上干粮,买了车票。

那人叫王子成,手绢不对,钱的数额也不对。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,可我欠了债,债是大田的野草,锄了又长。

一晃,我发现自己老了。这个手绢包,让我长出许多皱纹。可是,怎么办呢?那个大风雪之夜,李志鹏最后那样子,总在梦里,总在醒时。我与上海人通话,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——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,发动群众,搜寻王×成。

这天,我接到个电话,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,在城里治病。事情重要,电话说不行,要我到医院会面。

路上,我忽然想到,这自称叫于诚的人,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×成?

比我还老的于诚,果然就是“王×成”。

于诚摸着手绢包:“是不是35块?是不是两张10块,一张5块,剩下1元的,还有两张5角?”

“是是是,对对对!”

“两张10块的,卖榛子钱;一张5块的,土豆钱……”于诚老泪纵横。

“找了20年呀!原来是你。”我终于明白了,在农场时,我是知青,他是山东移民,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。

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,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。突然,他将钱拍我手上,说:“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!这些钱是你的呀!”

我傻了,我不能不傻。

于诚缓缓气,说:“去过六分场吧。”

我没去过。

“去六分场的路,总走过吧!”

我记不得。

“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,你们知青救火。这还不记得?”

好像——这事有。

“有个人,救火烧了毛衣。后来我打听了,他叫张眼镜。我就攒了钱,托人买上海毛线,我得赔人家毛衣呀!托来转去,没了下落。想不到,钱钱钱……钱在这儿,你你你……你在这儿。”

泪如水泼,我不会说话了。

6.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上海人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,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,也引出下文寻找王×成的故事。

B.“债是大田的野草,锄了又长”形象地写出“我”生活的贫困,反映了寻找王×成的艰难。

C.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×成,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,传递了人间正能量。

D.于诚看到“我”后老泪纵横,虽然他早就知道“我”是他找的人,依然为“我”的精神所感动。

7.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小说以“寻找王×成”为题,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,同时设置了悬念,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B.“我”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,媳妇骂“我”无能,侧面表现“我”一定要将钱交给王×成的决心。

C.“我”与上海书信不断这一情节反复出现,表明“我”一直在寻找王×成,突出了我执著的一面。

D.小说最后插叙“我”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,完善了小说内容,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。

8.小说以“我”的视角来叙述故事,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?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。(4分)

9.小说结尾设置巧妙,请分析其表达效果。(6分)

6.D(“他不知道‘我’就是他寻找的人”错)

7.D(“插叙”错)

8.①“我”是故事的讲述者,也是故事的经历者,用我的口吻讲故事,真实可信;②“我”是故事的线索人物,贯穿故事的始终,使故事更加紧凑;③“我”的经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,赞美了高尚的人性。(4分,答出一点1分,答出两点2分,答出三点4分)

9.①出人意料,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,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;②通过于诚的话表现“我”勇于助人的一面,丰富了人物形象;③“我”在苦苦寻找对方,实际上对方也在寻找自己,表现出人物感恩、诚信、助人等高尚品质,深化了小说主题。(6分)

  • 精品游戏
  • 最热榜单
  • 本类周排行
  • 本类总排行